首页>>新闻中心>>行业动态

智慧之管 地信之道:聚焦地下管网建设(上)

发布时间:2014-10-13浏览次数:40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梁启超”换上本行业的观点,绝对是,“地下管线强则城市强,智慧地下管线才有智慧城市”。

城市地下管网乃城市之动脉、民生之基础,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地下管线建设规模不足、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渐渐凸显。本着问题越大、市场越大的思路,《3S新闻周刊》本期独家策划聚焦于城市脚下的地下管网。

今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明确了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重点任务等。《意见》明确指出在2015年底前,完成城市地下管线普查等各项工作,力争用5年时间,完成城市地下老旧管网改造,将管网漏失率控制在国家标准以内,显著降低管网事故率,避免重大事故发生。用10年左右时间,建成较为完善的城市地下管线体系,使地下管线建设管理水平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应急防灾能力大幅提升。

智慧城市的不断推进,也在促使着地下管线管理技术的快速发展,事故多发的两年也注定了管线领域的不平静。当下的政策导向、技术水平、行业发展、社会诉求等种种因素都明示着城市地下管线将迎来一个动荡的变革时期,而这“地里”的变革自然少不了地理信息技术的参与,地理信息企业能在管线领域之中扮演什么角色正是我们所关注的。

究竟,地理信息技术能在城市地下管线中体现出什么价值,地理信息企业在这个领域又能有多少市场竞争力,能对当下整个格局造成多大的影响和改变,我国的城市地下管线相较与它国又有着哪些不足,我们都在本期的独家策划为读者一一解答。

地下生命线:风雨过后见彩虹

结合地信技术,共促市场发展

地下管线GIS化——应用篇

外国的月亮就是圆,看地下宫殿般的管线系统

地下生命线:风雨过后见彩虹

城市地下管线是指城市范围内供水、排水、燃气、热力、电力、通信、广播电视、工业等管线及其附属设施,是保障城市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和“生命线”。近年来,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在改善人居环境、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提高城市运行效率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与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以及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需求相比,目前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还存在严重不足。

“我家路面常打开乐不乐意随你

一到下雨深不见底你会爱上这里

不管新旧随便挖开请不用客气

东西南北都是工地我们欢迎你”

这是一首被改编过的歌曲,上传到网络仅半天,点击量就突破了四万次。歌词里不乏挖苦和自嘲,但却也是对城市马路“拉链”的一种形象描述。这样说来难免让人误解:难道这些被喻为“城市生命线”的水、电、气等地下管线竟成了一个无人监管的死角?其实不然,就在今年的6月3日,国务院办公厅刚刚印发了《关于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在此《意见》中明确了今后一段时间我国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重点任务等。《意见》出台的背景有两个:一是近年来由于地下管线建设规模不足、管理水平不高,一些城市相继发生大雨内涝、管线泄漏爆炸、路面塌陷等灾害性事件;二是国家对于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现状问题更加充分的认识和科学判断。

开展普查工作消除安全隐患

现状不清,“家底”不明是当前我国城市地下管线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开展普查和建立完善信息系统有利于解决城市地下管线资料不全、不准的问题,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以及地下管线安全运行提供有力支撑。在此次出台的《意见》中,其中一个重点目标就是要开展城市地下管线普查以及建立和完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普查工作包括地下管线基础信息普查和隐患排查。基础信息普查应按照相关技术规程进行探测、补测,相关规则可参考《城市地下管线探测技术规程》;隐患排查应全面了解地下管线的运行状况,摸清地下管线存在的结构性隐患和危险源。针对暴露出的应急处置不当以及在日常维修养护、隐患排查治理等方面的问题,例如青岛“1122”管道泄漏爆炸事故,“410”兰州地下自流沟渗漏导致自来水苯含量超标事故等。这在《意见》中也有明确指示:对存在事故隐患的供热、燃气、电力、通信等地下管线进行维修、更换和升级改造。对存在塌陷、火灾、水淹等重大安全隐患的电力电缆通道进行专项治理改造,推进城市电网、通信网架空线入地改造工程。

推动地下综合管廊建设

热门美剧《越狱》中,男主角藏身的避难所就是监狱地下四通八达的地下管道。在现实生活中,早在200年前,很多发达国家就已经开始“共同沟”的建设。而我国也不甘心落于人后,综合管廊是重要的城市地下“生命线”,工程建设难度大,对城市运行影响大。《意见》中提出要在36个大中城市开展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工程,提高综合管廊建设管理水平。然而,之前在上海、北京等地的几次实际操作中凸显的建设、管理、投融资等问题引发了国家的重视。因此,《意见》指出在综合管廊建设尚属于试点阶段的情况下,稳步推进的前提一是各地区政府需考察自身情况,要有超前意识,避免贪大求全;二是在打破我国城市地下管线传统建设和管理模式的情况下,要统筹协调,制定安全运营制度,避免“重建设,轻管理”;三是要积极探索投融资,引导管线单位参与综合管廊建设管理。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各城市组织编制地下管线综合规划。《意见》的明确指导极大调动了各城市的积极性,大家跃跃欲试,四川、昆明、湖北纷纷以自身情况为出发点,出台了各自的地下管线建设管理意见。

加快融资体制改革

近年,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总量保持了稳定上升的势头,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城市建设投入仍然不足,为尽快解决这个问题,《意见》提出了加快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六项政策措施:一是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在明确政府履行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基本职能基础上,扩大政府投入的资金来源渠道,即分清政府与企业边界,在财政性资金不足的情况下,确需政府举债的,通过发行政府一般债券或专项债券融资;二是开展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机制(PPP模式)试点,参与合作的企业可以探索通过发行企业债券、中期票据、项目收益债券等市场化方式融资;三是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研究政府购买服务协议、特许经营权、收费权等作为银行质押品的政策,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和特许经营制度;四是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支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五是鼓励外资和民营资本发起设立以投资城市基础设施为主的产业投资基金;六是简化行政审批程序,提高办理效率。

《意见》在目标任务中提出了:2015年底前完成城市地下管线普查,建立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编制完成地下管线综合规划。力争用5年时间,完成城市地下老旧管网改造。用10年左右时间,建成较为完善的城市地下管线体系,同时纠正“重地上轻地下”、“重建设轻管理”、“重使用轻维护”等错误观念。

社会各界对《意见》的肯定不应使我们忽视缺陷的存在。近年来全国各地进行的地下管线工作暴露了严重的管理职责问题。针对各城市地下建设问题,《意见》提出了“落实地方责任,健全工作机制”的硬性要求,而“地下综合管廊也应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此外还特别强调:城市人民政府作为责任主体,要切实履行职责,统筹城市地上地下设施建设,做好地下空间和管线管理各项具体工作。对地下管线建设管理工作不力、造成重大事故的,要依法追究责任。期待着在将来的实际建设中将如《意见》中所说,此类问题真正得到改善。

国务院和地方政府指导意见的出台,对地下管线行业无异于刮进了一股春风,在国家、企业、投资者中间建立了有指导可依、有部门可管、有信息可查的良性循环,拓宽了行业市场的巨大潜力,为管线测绘、信息管理、互联网等企业带来了盈利机会。把握住城市“生命线”的脉搏需要各方各业的团结协作,共同管理。而对于老百姓来说,我们将来在街上是不是也会走的更稳更踏实?

“结合地信技术,共促市场发展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地下管线建设规模不足和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日益凸显,大雨内涝、管线泄漏爆炸、路面塌陷等事件屡见不鲜,使城市运行体系也频受重创,对人们的生活和生命财产安全也带来严重影响。此类地下管线问题已受到社会各界的不断关注,因此国家通过一系列的指导意见来规范和促进地下管线市场的健康发展。同时,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地下管线在铺设、运维、管理分析方面均取得明显改善。在智慧城市建设的大潮中,地上地下都是建设的范畴,这都为我国地下管线市场迎来蓬勃发展的机遇。

政策助力

近年来,国家对地下管线始终高度关注,在“摸清家底”方面也加大投入,希望通过普查,对地下管线进行勘探,梳理脉络的同时填补历史数据的漏洞。

据不完全统计,至2011年我国开展城市地下管线普查的城市(区)数量总计为253个,普查情况总体良好,绝大多数城市在2000年以后都已进行过至少一次全面普查,部分城市已经或正在进行第二次地下管线普查。

在管线普查工作加强的同时,一系列相关政策也相继出台。住建部提出2013年工作要点包括加强城市地下管线综合管理;李克强总理曾多次提出加强地下管网建设、完善污水管网等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国务院发布《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鼓励采取特许经营、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投资、建设和运营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2014年3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统筹电力、通信、给排水、供热、燃气等地下管网建设,推行城市综合管廊;2014年6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提出,用10年左右时间建成较完善的城市地下管线体系,使建设管理水平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应急防灾能力大幅提升。

由此可见,国家对于地下管线的建设与管理方面提供了一些特许政策和投资支持,在为相关企业缓解经济压力的同时必然带动企业效率与业绩的提高,为所处行业带来推动作用,促进市场繁荣。并且国家鼓励在地下管线规划建设、运行维护及应急防灾等工作中广泛应用精确测控、示踪标识、无损探测与修复、非开挖、物联网监测和隐患事故预警等先进技术。相信国家的高度支持能促进我国开启庞大的地下管网市场发展,在规划建设、普查及信息化等领域为从事各类管线制造、铺设、勘测、管理分析的企业带来更多市场机遇。同时促使更多行业的管理者从中看到地下管线良好的市场前景,为其提供切入地下管网市场的机会。

技术推动

地下管线市场要做到蓬勃发展,其中各环节均离不开相关技术的支持与融合。近年来,这些技术的丰富与提高为各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提升市场占有率起到大力推动作用。

国家在地下管线规划建设、运行维护及应急防灾等工作中,倡导广泛应用精确测控、示踪标识、无损探测与修复、非开挖、物联网监测和隐患事故预警等先进技术。而对于地理信息技术而言,主要在各类管线建设、运维、普查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利用地信技术,实现可视化与信息化,为管理者进行管理分析和决策者提供帮助。

在地下管线管理中,定位技术常用于地下管线的测量和定位,对于对成果精度要求高的管线普查,测量单位可利用定位技术布设控制网来完成高精度城市首级控制网,为城市地下管线探测提供了高精度、高质量的首级控制保障,在时间与成本上具备极大优势。

最近,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与中国城市燃气协会合作,由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开放兼容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精准位置服务全面支持燃气物联网体系的建设。北斗技术在地下管网探测方面还发挥重要作用,利用北斗RTK接收机、地下管线探测仪、全站仪等实现管线内外业一体化探测流程。管网巡查养护方面,可以进行各类管线和地下管线综合管沟的巡查养护全流程、精细化、数字化的有效监管。同时还可以对重点地区的重要场合进行监控,对燃气泄露等重大安全事故防患于未然。此外,北斗导航系统还可以对管网事故进行应急处置,通过车辆导航终端和个人定位终端发出事故警报,进行抢险分析、开展应急指挥和疏散。

除定位技术外,遥感技术可处理高分辨率航空及卫星影像数据,正逐渐成为不可或缺的背景地形图的替代品。并且通过遥感技术与管道信息系统中基础矢量数据匹配,并结合外业核查,可对全市气管道占压情况实施遥感监测。在解决管道占压问题和保护管道方面提供了有效支持,进一步提升了监督防控隐患能力。

近年来,GIS技术水平在逐步提高,地下管线信息化建设由以CAD制图为主发展到以GIS软件平台为基础,实现了查询、统计等方面的功能,后发展到利用GIS技术,侧重可分析可访问等方面,进而向注重WebGIS功能的扩展,提供较好解决数据动态更新发展。如今,利用GIS平台,可实现管线信息的采集、输入、整理、三维空间分析及图形输出,达到管线数据批量入库管理、信息查询、空间分析、管线辅助设计等功能。GIS技术在城市地下管线探测过程中的作用正在日渐成熟,内外业一体化的生产模式已经比较普遍,在地下管线探测中,从数据库建设到信息系统建设,GIS在整个过程中发挥了积极和关键作用。

随着相关技术的日益丰富与融合创新,管线市场将更具竞争力,在技术成熟度基础上,生产合作范围将扩大,从而降低单位成本,提高收益,促使各企业提高市场占有率,促进市场发展。

智慧城市需求

智慧城市建设包括了“智慧建筑”、“智慧政务”、“智慧交通”和“智慧物流”等方向的“地上智慧”。同样也包含如城市排水、地下管网方面的“地下智慧”。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部分,地下管线需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目标加以推进和实施。尤其是近年各城市排水系统的问题逐渐成为政府公共支出的重头戏,对地下管网的建设和管理也开始引起地方重视。

当前,各城市对于地下管线的建设已全面开展。其中广东珠海横琴综合管沟建设长度为迄今全国之最。其庞大的地下管沟系统全长约32公里,共同管沟净高3.5米、净宽8.1米,可将给水管、中水管、城市电力电缆、供热管、垃圾真空管一一收纳其中。而江苏也全力打造“地下智慧南京”,设计方案覆盖了南京主城区,涉及电力、信息与通信、给水、排水、燃气、热力、工业、综合管沟等各类地下管线(沟),包括驻宁部队管线和过境的西气东输、川气东送等地下管线。通过建立数据标准和普查建库等方式实现地下管线的数据共享,提高城市安全发展能力。除此之外,北京、上海、厦门、武汉等地也开始在地下管线铺设与信息化建设方面出台了相应规划和案例,促进智慧城市地上地下协同发展。

在各地对地下管线建设逐步推进的同时,国家也对此加大投入。预计“十二五”期间,国家在智慧城市投资总规模有望达5000亿元,并且各地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专项资金,为相关方案实施提供资金保障。未来,相关的投资建设将进一步扩大,其中在智能管网、水利设施和城市管理建设等方向将吸引更多投资者。这将为智慧城市建设在多个领域迎来良好的市场前景。同时,智慧城市的发展也将推动管线建设需求的增加,从而带来产业规模的联动效应,地下管线作为智慧城市发展的重要部分,也将作为新关注点,吸引更多参与者,在推动城市发展的同时,促进行业融合与市场发展。

市场潜力待开发

当前,尽管地下管线市场正受到诸多关注和支持,但市场发展现状和合理规划并不明确,关于地下管线市场的相关动态难以发掘,各行业参与过程中也面临多重问题。未来,地下管线市场的潜力在以下几方面仍有待激发。

需统一标准。在各行业对地下管线从设计到铺设最后进入管理与维护的过程中,面临着各类标准与规范。其中,存在地方间、公司间对行业或技术标准无法统一的问题。这不仅给企业间开展业务带来不变,也使管线的规划与管理受到影响。统一国内标准,方便企业开展业务的同时,也有利于对市场的规划与开发,促进行业持续发展。

努力做到同步和超前。城市地下管线规划在时间上应具有超前性,且建设过程要与规划和相关设施同步,这就需要加强管理平台的监测和统一规划功能,通过平台将城市相关设施数据进行精确呈现和分析,且在数据勘测、管线铺设、管理平台等方向均需提高,做到规划上的同步于实施的超前,避免造成无谓的投资闲置和浪费,影响整体进度和效能发挥,促进市场合理发展,形成服务合力。

需推进信息化建设。城市地下管线信息化建设的推进,既可减少规划失误,也可为城市建设施工提供准确、完整的地下管线信息,减少施工破坏地下管线事故。同时为应急指挥和抢险提供准确的数据依据,提高决策效率。目前,基于GIS技术的平台建设也需进一步推进,在实时监测、施工决策等更多方向同相关企业合作,做到将国内地下管线数据有机统一,定期更新与实时分享。并且,地理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参与到管线市场中,更多作用仍有待开发。

普查需再进一步。在普查数据中不难发现,我国城市地下管线普查的状况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且普查频率与范围存在差异。由此可见,经济欠发达地区和普查范围未到位的城市未来在管线勘测、运维、管理分析方面仍有较大市场需求,相关企业可充分发挥各自技术在普查过程中开拓市场。

在政策支持、智慧城市发展需求与技术推动下,地下管线市场潜力必会突显,行业竞争也将愈发激烈,相关技术只有不断发展与融合,才能应对地下管线市场的不断需求,也期待在地理信息技术的带动下,各类技术完美结合,共同将蛋糕做大。